民办博物馆发展需正本清源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民办博物馆发展需正本清源

加入日期:2015-11-9 4:52:47

  ⊙记者 陈君达 ○编辑 陈羽

  自1997年国内第一批民办博物馆获批开馆至今,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历经坎坷,从一名呱呱坠地的新生儿,成长为一个意气勃发的少年。18岁,对于社会个体来说,既是一个人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生该做出如何选择的一个十字路口。这对于中国民办博物馆来说,大体也是如此。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等服务的非营利性的文化教育机构。不论是国有博物馆,还是民办博物馆,其本质都是一致的。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主题呼吁人们利用资源的同时需对生态系统予以尊重,而作为教育与文化机构的博物馆,在定义可持续发展内涵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公众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可是,愿景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对于国内很多民办博物馆而言,自身的发展本就不具备可持续性,又怎能为“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近几年,在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政策的扶持下,国内民办博物馆、美术馆数量激增。一些有着地产、金融、能源等背景的大体量巨型民办博物馆、美术馆相继在各个城市开馆,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和文化符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相关部门注册登记的民办博物馆至少有900余家。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未经相关部门批准,却以民办博物馆身份对外进行公开展览的“私人收藏馆”。这其中,就有不少是充斥着大量赝品、伪作和具有很大争议的藏品。

  正规的民办博物馆需要按照《博物馆管理办法》向文物行政部门申请,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申请人提供各项证明开馆资质的材料,还需要主管机构组织专家对博物馆拥有的藏品进行价值认定。“私人收藏馆”从本质上来说,仅仅是个人藏品的集中,并不具备社会公共服务和文化教育的功能。其收藏水平和文化价值受限于收藏者的个人阅历与兴趣。事实上,国内此类“私人收藏馆”的藏品大多存疑,争议很大。曾轰动全国的河北“冀宝斋”事件便是如此。而类似于“冀宝斋”这样的“私人收藏馆”目前仍充斥于各个城市,数量巨大。

  而在那些已经获批成立的民办博物馆中,也并非一点问题没有,馆藏品质同样也是良莠不齐。近日,笔者参观了西安的两家著名民办博物馆,就发现陈列展示的藏品中,有不少存在疑问。而像这样的民办博物馆,这些年来,笔者在不少城市都曾见识过。将赝品、伪作堂而皇之的呈现给观众,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误导观众,这完全是与博物馆本质相背离的。此前,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中国文物报社联合发布的《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报告》中,就明确指出,目前国内民办博物馆专业化水平不高,文物藏品真假不清和来源不明情况普遍存在。此外,还存在博物馆财产与举办者财产分割不清晰的现象。

  目前国内民办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馆”之所以会存在藏品争议、赝品泛滥的现象,其实质还是国内收藏市场长期无序发展的一个折射。毕竟,民办博物馆的藏品绝大多数购于艺术品市场。作为一项投资,私人收藏的得失大多体现在经济利益上,然而一旦成为博物馆,则需要承担教育公众的社会责任,对藏品真伪必须有严格地把控,要能够去伪存真。

  相关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博物馆数量将由现在的3500多家增加到近6000家,其中不少是民办博物馆。民办博物馆的出现,是对国有博物馆的有益补充。但如何规范管理、引导民办博物馆,也是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编辑: 来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