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的危机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频道 >> 私募基金 >> 文章正文

私募的危机

加入日期:2013-6-6 8:12:41

  伴随着新基金法的实施,私募基金仿佛迎来了发展的好时候。一方面,不少私募开始准备公募业务,另一方面,不少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也在跳槽转进私募。但是,私募的一些缺陷,却也在近来暴露得更为明显。

  危机一:

  业绩未显出优势

  对于投资者而言,最重视的还是其资产的收益率,私募基金的生存空间也依赖于此。但从今年的状态来看,私募基金并未显现出相较公募基金更为明显的优势。我们来看两组数据。

  根据银河证券数据显示,今年前五月,纳入统计的586只股票基金和215只混合基金的平均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2.26%和11.85%;收益超20%的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共有167只,在易方达、国泰、上投摩根、景顺长城4家公司数量分布最多,各占8只以上。统计显示,创业板ETF、易方达医疗保健、景顺优选、景顺内需增长、景顺长城内需贰号等基金净值增长高达30%以上。全部基金中,净值增长率第一名是易方达创业板ETF,高达49.44%。据分析,该基金采取完全复制法跟踪创业板指数,充分享受到指数化投资的好处。此外,今年表现领先的多只主动股票基金重仓了传媒电子、信息服务、低碳环保等行业,代表性基金有易方达科讯、上投摩根新兴动力、华宝兴业新兴产业、汇丰晋信低碳先锋等,前五月收益均超过34%。

  我们再来看一下私募基金的数据。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31日,公募派、券商派、民间派、媒体派、其他金融机构派非结构化私募产品今年来平均收益分别为12.997%、10.153%、7.153%、0.158%、9.509%,公募派表现最优。

  具体来看,公募派中业绩最好的是龙苏云和郝继伦管理的鼎力价值成长1期,收益率为46.61%。而龙苏云来自金鹰基金,郝继伦来自融通基金。他们所管理的鼎力超级成长也位列公募派第三位,今年以来收益率为37.34%。

  券商派方面,龙腾资产的吴险峰所管理的龙腾5期以37.46%成为券商派的冠军。

  民间派跑出了黑马。今年以来业绩领先的便是民间派国淼投资马泽,收益率已经达到49.37%,领先各派投资高手。

  虽然媒体派平均业绩不弱,但是表现特别优秀的产品很少,仅众禄投顾裴晓岩所管理的“价值联成成长2号”今年收益为37.66%。

  而其他金融机构派中,只有扎根于定向投资的博弘数君刘宏再度吸引所有人眼球,旗下10只产品业绩均超过44%,成绩非常突出。

  除了公募派基金以外,其他各类私募基金均未能跑赢股票型基金。但需要投资者注意的是,由于私募基金本身是管理者参与分成的,而股基只缴纳管理费,所以股票型基金实际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远超各类私募。

  危机二:

  与渠道裂痕渐深

  根据一项不完全统计,从5月20日至26日这一周内,没有银信合作证券投资类产品发行,银行对发行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的态度更加谨慎。

  该统计显示,信托公司在5月20日至5月26日的一周内私募信托产品发行4只,成立13只。综合20周数据来看,私募产品发行数量、成立数量都呈下滑态势。银信合作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依然绝迹。而金融类银信产品共发行238只,比上周多发行49只。

  可见,目前银行对发行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的态度更加谨慎,甚至暂时关上了发行此类阳光私募产品的“大门”。“以往一些和阳光私募机构合作发行的产品出现问题,让银行不再敢轻易发行此类产品。”某信托公司的资深人士认为。他所说的“出现问题”,可能指的是交通银行的“至尊宝”系列。

  交通银行发行的11款至尊系列产品理财产品,是由不同的私募机构担任投资顾问。截至5月24日,至尊7号、6号、9号、19号,净值均处于亏损状态,其中19号净值下跌27%;截至5月10日,至尊8号净值0.8113,下跌18.87%。而至尊15号截至今年4月的净值只有0.52,亏损接近五成。对于追求稳健的银行来说,这样的情况是难以忍受。

  在分析人士看来,银行和私募的合作存在着天然的“血统”无法融合的问题。银信合作业务资金以往的运用领域主要为基础设施行业,风险相对较低,但是部分如投资权益类金融产品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蕴含的风险较大,并且难以保证银行经办人员能够充分向投资者揭示其潜在风险。看上去,银行和私募的合作是“一拍即合”。一方面,银行为了更多的所谓产品创新,获得更高的管理费,需要新的产品;另一方面,私募需要资金来源,有实际需求。这本来是双赢的合作,但是由于双方对于风险的偏好不同,以及私募机构能力的参差不齐,这种看起来十分匹配的合作实际上是“同床异梦”。

  危机三:尚需适应新的环境

  在私募有了合法地位之后,也必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自由,其是否能适应与以往不同的新环境,尚需关注。

  一方面是适应监管的问题。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长孙杰近日表示,今年将积极稳妥地做好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工作,推动落实私募基金发展所需的政策措施,解决开设账户等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重点关注私募基金的销售适用性和客户资金安全问题,核查登记备案信息真实性,加快建立以人员管理为核心的私募基金自律管理体系。那私募是不是能适应这样的监管呢?

  另一方面,如果私募开始发行公募产品,又会出现一系列之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

  如何维护好两块不同的客户的利益,配置投研资源,以及进行投资上的隔离,避免出现先买先卖等情况,是所有资产管理公司最容易被质疑的问题。

  另外,私募要发行公募,意味着要配套完善的中后台,配套相关营销人员,及可能的投研扩张。人员、设备、场地的扩张,及公募没有业绩报酬费的现实,将进一步凸显规模的重要性。公募公司一般股票型资产管理规模至少要达到100亿元以上,才能实现盈利。

  在一些研究者看来,私募未必优于公募。基金研究者王群航指出,人们的误区在于:公募基金投资者既可以看到所有好的信息,也可以看到所有不好的信息;而相关私募基金公司总是刻意隐瞒不好的信息,“泄露”业绩良好的基金的各种信息。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的误解由此产生:公募基金有很多不好的信息,私募基金没有。从这一点看,私募基金的从业者们,面临的并非一片坦途。

编辑: 来源: